杨兴玉(1974.9-),男,汉族,民革党员,四川隆昌人,教授。200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我学院,获文学博士学历、学位。曾任乐山师范学院教授、校学术委员会成员,乐山沫若书院研究员,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术骨干;现为我校我学院我学院教授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、中华美学学会会员、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员、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。
主要从事美学、文艺学教学与研究,讲授“文学概论”“美学”“文艺鉴赏概论”“二十世纪西方文论”等本科课程,“西方文论史”“环境美学”等硕士生课程;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。主持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“中外比较文学”;参编《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》(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/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);参与教改成果“基于应用性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”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方法论、文艺理论与批评、灾疫伦理与环境美学。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项目1项,主研完成国家课题2项;主持完成四川社科规划课题2项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、乐山市科技局课题1项、乐山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项。出版学术书籍5部,发表期刊论文30多篇;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、乐山市首批优秀高层次人才称号。
专著:
- 《灾疫伦理学: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》(第二作者),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;
- 《樊篱间的突围:一种科际整合的尝试》,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;
- 《东坡西湖研究》(第二作者),中国文史出版社。
编著:
- 《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》(参编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;
- 《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戏剧卷》(第二作者),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;
- 《回忆郭沫若作品编校集戏剧卷》(主编)(待版);
- 《回忆郭沫若作品编校集书画卷》(主编)(待版);
- 《回忆郭沫若作品编校集索引卷》(主编)(待版)。
论文(部分):
- 《经典危言与文学价值的迷失》,《辽宁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08年第1期
- 《灾疫失律:人类社会的当代生存境遇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0年第6期
- 《文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问题》,《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0年第6期
- 《社会医学·伦理:灾疫行为的多维透视》,《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1年第2期
- 《灾疫研究述略:历史进程与学科结构》,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1年第5期
- 《伦理知识论建构的诗性哲学言说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12年第3期
- 《知人论世的〈高长虹年谱〉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2年第6期
- 《灾疫伦理视域中的气候伦理刍议》,《齐鲁学刊》2013年第1期
- 《伦理与文学的纠葛:郭沫若史剧研究综论》,《四川戏剧》2014年第3期
- 《高校园林生态的主体征候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15年第4期
- 《生态良知说的思想本源》,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6年第1期
- 《佯谬或洞见:环境伦理主体的美学之思》,《天府新论》2016年第3期
- 《历史与心灵的诗学奏鸣》,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》2016年第2期
- 《美学课程:走向澄明之境》,《中国美学研究》2017年第1期
- 《〈蔡文姬〉题旨谫议》,《四川戏剧》2016年第11期
- 《君子如水:东坡西湖的思想始基》,《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7年第2期
担任过的课程:
- “文学概论”(本科)
- “美学”(本科)
- “20世纪西方文论”(本科)
- “文艺鉴赏概论”(本科)
- “艺术文化学”(硕士研究生)
获奖:
- 合著《灾疫伦理学: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》,2014年第十六次四川省社科成果二等奖
- 专著《樊篱间的突围:一种科际整合的尝试》,2017年第十七次四川省社科成果三等奖
- 论文《灾疫失律:人类社会的当代生存境遇》,2012年第十四次乐山市社科成果二等奖
- 合编《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》,2014年第十五次乐山市社科成果一等奖
- 系列论文《郭沫若戏剧研究史论》,2016年第十六次乐山市社科成果二等奖
- 系列论文《环境伦理伦理主体的审美生成》,2018年第十七次乐山市社科成果三等奖